打开APP

Nature Biotechnology:破解Matrigel依赖——一种工程化抗体激活剂让类器官迈向临床级培养

来源:生物探索 2025-11-03 12:14

研究人员巧妙地设计并改造了一种抗体,将其变成一把能够激活细胞关键“抓手”的“万能钥匙”。

我们正处在一个精准医疗与再生医学曙光初现的时代。在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下,“类器官 (Organoid)” 技术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这些在培养皿中由干细胞自我组织、发育而成的微型器官,拥有着与真实器官高度相似的三维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药物筛选、疾病建模到未来的器官修复与移植,类器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壮阔的医学蓝图。

然而,每一项革命性技术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不那么光鲜的“行业秘密”。对于类器官技术而言,这个秘密就藏在培养皿底部那层果冻状的基质里。多年来,绝大多数类器官都依赖一种名为 Matrigel 的商业化基底膜提取物。它的来源,是小鼠的一种特定肿瘤:Engelbreth-Holm-Swarm 瘤。这听起来就像是现代生物学开的一个玩笑:我们用最前沿的干细胞技术,培育着代表人类未来的“生命火种”,却不得不将它们“种植”在一片源自小鼠肿瘤的、成分复杂且不明确的“土壤”之上。这种依赖不仅带来了批次间差异大、成本高昂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其动物源性和不确定的化学成分,为类器官的临床应用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

如何摆脱对 Matrigel 的依赖,为类器官找到一个化学成分明确、安全可靠且能支持其稳定生长的“家”?这是整个领域都在迫切寻求答案的核心问题。

10月28日,《Nature Biotechnology》的研究报道“A single-chain derivative of an integrin-activating antibody potentiates organoid growth in Matrigel and collagen hydrogels”,为我们带来了激动人心的答案。研究人员巧妙地设计并改造了一种抗体,将其变成一把能够激活细胞关键“抓手”的“万能钥匙”。这把钥匙不仅能让类器官在现有的 Matrigel 中生长得更为茁壮,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让类器官在成分单一、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的胶原蛋白水凝胶 (collagen hydrogels) 中实现了高效的生长和扩增。这不仅仅是一次培养条件的优化,它可能标志着类器官技术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临床治疗的转折点。

图片

细胞的“触觉”:被忽视的整合素信号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巧妙之处,我们首先需要将目光从细胞内部的遗传密码和信号通路,转向细胞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界面。细胞并非孤立地悬浮在虚空中,它们生活在一个由多种蛋白质和多糖构成的复杂网络中,这个网络被称为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ECM 不仅仅是提供物理支撑的“脚手架”,更是一个动态的信息交互平台。它通过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时刻向细胞传递着关于“生长”、“分化”、“迁移”或“凋亡”的关键指令。

那么,细胞是如何“阅读”来自 ECM 的这些信息呢?答案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类特殊蛋白质,整合素 (Integrin)。整合素家族就像是细胞伸出的无数双“手”,它们能够特异性地“抓握”ECM 中的特定分子,如层粘连蛋白 (Laminin) 和胶原蛋白 (Collagen)。这种“抓握”并非简单的物理连接,它会触发整合素蛋白构象的变化,如同按下一个开关,将胞外的机械和化学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进而启动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调控细胞的命运。其中,由 α 和 β 两个亚基组成的整合素异二聚体中,β1 亚基 (Integrin β1) 扮演着信号转导的核心角色,是多种整合素共用的关键部件。

传统的类器官培养体系,无论是 Matrigel 还是其他生物材料,其本质都是在模拟体内干细胞所处的 ECM 微环境。Matrigel之所以效果卓越,正是因为它富含层粘连蛋白和 IV 型胶原蛋白等多种 ECM 组分,为类器官细胞提供了丰富的整合素结合位点,从而激活了维持干细胞自我更新和组织形成的信号通路。而那些化学成分更单一的替代品,如纯化的 I 型胶原蛋白水凝胶,之所以效果不佳,一个很可能的原因就是它们提供的整合素“抓点”种类和密度不足,导致细胞无法接收到足够强度的生存和增殖信号。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的科学问题:类器官的生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整合素 β1 介导的信号?如果这个信号通路真的如此关键,我们是否能够通过人为干预,绕过对复杂 ECM 组分的依赖,直接“命令”整合素行动起来?这正是该研究团队思考的起点。

“切断电源”的实验:一窥整合素的绝对权威

在科学研究中,要想证明一个事物的重要性,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当它“缺席”时会发生什么。为了验证整合素 β1 在类器官生长中的核心地位,研究人员动用了一件“大杀器”,一种名为 AIIB2 的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能够精准地结合到整合素 β1 亚基上,并通过变构效应 (allosteric effect) 将其锁定在一种“失活”的构象状态。形象地说,AIIB2 就像一把钳子,强行将细胞伸出的“手”攥成拳头,使其无法再抓握 ECM。

研究人员将生长良好的人结肠类器官置于含有 AIIB2 抗体的培养环境中,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为整合素的“权威”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首先,类器官的生长戛然而止。通过检测细胞增殖的关键标志物 Ki67,研究人员发现,在正常培养条件下,约有 40% 的类器官细胞处于活跃的增殖状态。然而,在加入 AIIB2 抗体仅仅两天后,这个比例就骤降到了接近于零的水平。这表明,一旦整合素 β1 的信号被阻断,细胞会迅速退出细胞周期,停止分裂。定量的细胞活力检测(通过测量细胞内 ATP 含量)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加入 AIIB2 后,类器官的总活力在 9 天内几乎没有增长,而对照组则呈现指数级增长。

更有趣的现象发生在细胞极性 (cell polarity) 上。正常情况下,在 Matrigel 中培养的肠道类器官会形成一种“基底朝外 (basal-out)”的结构。然而,当 AIIB2 抗体阻断了整合素与 Matrigel 的连接后,类器官在短短 12 小时内就发生了戏剧性的“翻转”,变成了“基底朝内 (basal-in)”的囊泡状结构。这清晰地表明,整合素与 ECM 的持续互动,是维持类器官特定三维空间构型的决定性因素。

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这些生长停滞的细胞并没有死亡,而是走向了分化。定量 PCR 结果显示,在 AIIB2 的处理下,类器官中负责吸收功能的肠上皮细胞 (enterocytes) 和负责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 (goblet cells) 的标志物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这意味着,当中断整合素 β1 信号时,干细胞会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被迫走上终末分化的道路。

这一系列“切断电源”的实验结果,共同指向了一个明确的结论:整合素 β1 介导的“触觉”信号,是类器官维持干性、进行增殖和构建正确三维结构的生命线。 这个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类器官生物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既然抑制整合素 β1 会导致灾难性后果,那么,反过来激活它,是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铸造“万能钥匙”:从天然抗体到工程化的 scFv

有了明确的目标:激活整合素 β1,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合适的工具。幸运的是,免疫学的武库中早已存在这样一件“兵器”。一种名为 TS2/16 的小鼠源单克隆抗体,早在数十年前就被发现具有激活整合素 β1 的奇特功能。与 AIIB2 恰好相反,TS2/16 结合整合素 β1 后,能将其稳定在一种“开放”的、高亲和力的构象。

然而,直接使用完整的小鼠 IgG 抗体存在诸多不便。它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且作为异源蛋白,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可能引发免疫反应。研究人员需要的是一种更小巧、更稳定、更易于生产的替代品。于是,他们施展了巧妙的蛋白质工程技术,对 TS2/16 进行了“瘦身”改造。

抗体的功能核心在于其可变区 (variable region),即重链可变区 (VH) 和轻链可变区 (VL)。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测序获得了 TS2/16 抗体 VH 和 VL 区域的遗传密码,然后用一段柔性短肽 (linker) 作为连接,将这两个功能域串联成一个单一的多肽链。这种小分子量的工程化抗体片段,被称为单链可变片段 (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 scFv)。他们将其命名为 scTS2/16。

这种改造带来了多重优势。首先,scTS2/16 的分子量远小于完整的 IgG 抗体(约 26 kDa vs. 150 kDa),结构简单。其次,它的基因序列经过密码子优化后,可以在大肠杆菌 (E. coli) 表达系统中进行大规模、低成本的发酵生产,这为将来的商业化和临床应用铺平了道路。研究数据显示,每 50 毫升的细菌培养物就能获得约 1 毫克的纯化 scTS2/16,足以满足大量类器官培养的需求。最后,由于其结构和来源的明确性,scTS2/16 是一种化学成分限定 (chemically defined) 的试剂,完全符合临床应用对安全性和标准化的苛刻要求。

功能测试证实,这把新铸造的“万能钥匙”完美地继承了其“前身”的强大功能。在经典的 K562 白血病细胞粘附实验中,无论是完整的人源化 IgG 版本的 TS2/16,还是 scFv 版本的 scTS2/16,都能在纳摩尔 (nM) 级别极低的浓度下,显著增强细胞在纤维连接蛋白 (fibronectin) 包被的平面上的粘附能力。

至此,研究人员手中已经握有了一件理想的工具:一种易于生产、成分明确、并且能够强效激活整合素 β1 的分子活化剂。现在,是时候在类器官这个更复杂的系统中,检验这把“万能钥匙”的真正威力了。

锦上添花:为“金标准”培养体系注入新动力

在挑战全新的培养体系之前,一个稳妥的策略是先在现有的“金标准”——Matrigel 体系中测试 scTS2/16 的效果。如果它能在这里展现出积极的作用,将极大地增强研究人员继续探索的信心。

研究人员在标准的结肠类器官 Matrigel 培养基中,添加了 5 nM 浓度的 scTS2/16。仅仅 10 天后,他们就观察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通过测量培养物中的总 ATP 含量(代表活细胞数量),他们发现添加了 scTS2/16 的实验组,其类器官的总量相较于对照组增加了整整 3 倍(相对荧光单位从 0.9 x 106 增加到 2.8 x 106)。从培养皿的显微镜图像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实验组的类器官不仅数量更多,而且个头也更大、结构更饱满。

这种促进生长的效果在更严苛的条件下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在类器官研究中,单细胞克隆 (single-cell cloning) 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指的是从单个干细胞开始培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类器官。这个过程的成功率通常很低,因为单个细胞脱离群体后,非常脆弱,极易死亡。研究人员测试了 scTS2/16 是否能提高这一成功率。结果是惊人的:在添加了 scTS2/16 后,单细胞克隆的形成效率提升了超过 10 倍(相对荧光单位从 30 x 103 飙升至 330 x 103)。这意味着,通过激活整合素,scTS2/16 为单个干细胞提供了强大的生存和增殖信号,极大地改善了它们在极端稀疏条件下的建群能力。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这种生长促进效应背后的机制。增殖标志物 Ki67 的染色显示,scTS2/16 的加入使得类器官中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比例从约 20% 显著提升至 36%。这表明 scTS2/16 的作用机制正是通过强化整合素信号,直接推动了细胞周期的进程。

这些在 Matrigel 中获得的“锦上添花”式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 scTS2/16 作为一个外源性的整合素 β1 活化剂,其生物学功能强大且可靠。它不仅仅是一个替代品,更是一个增强剂。现在,真正的挑战来了:这把“万能钥匙”能否打开那扇通往“化学成分限定”培养体系的大门?

挣脱牢笼:在纯净的胶原蛋白中获得新生

I 型胶原蛋白 (Collagen I) 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 ECM 成分,是构成皮肤、骨骼和肌腱的主要结构蛋白。更重要的是,已有多种临床级别的、高纯度的 I 型胶原蛋白产品被批准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领域。如果类器官能够在这种成分单一、来源明确、安全性高的基质中生长,那么其临床转化的道路将被极大程度上地扫清。

然而,如前所述,人肠道类器官在单纯的 I 型胶原蛋白水凝胶中几乎无法长期存活和扩增。研究人员首先确认了问题的根源。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肠道类器官细胞表面确实表达了能够识别胶原蛋白的整合素亚基 α2 (integrin α2)。细胞粘附实验也证实,类器官细胞能够在包被了 I 型胶原蛋白的表面发生微弱的粘附,并且这种粘附同样可以被 scTS2/16 显著增强,同时被抑制性抗体 AIIB2 完全阻断。这说明,细胞具备了与胶原蛋白互动的“硬件”,但默认状态下的互动强度太弱,不足以支持其生长。

接下来是决定性的实验。研究人员将来自原代结肠活检组织的细胞直接包埋在 I 型胶原蛋白水凝胶中,并在培养基中加入了 scTS2/16。奇迹发生了。在常规培养基中,平均每个孔只能零星长出 6 个克隆。而在添加了 scTS2/16 的培养基中,平均长出了 25 个克隆,数量增加了约 4 倍,并且这些类器官的尺寸和形态都非常理想。对于已经建立的类器官系,scTS2/16 带来的生长增益更为显著,达到了 6 至 7 倍。

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验证。他们利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地敲除了结肠类器官中的整合素 α2 亚基的基因 (ITGA2)。我们知道,α2β1 是细胞识别胶原蛋白的主要整合素受体。敲除 ITGA2 基因后,这些类器官就失去了识别并结合 I 型胶原蛋白的能力。

实验结果与预期完全一致。这些 ITGA2 敲除的类器官,即便在培养基中加入了 scTS2/16,也完全无法在 I 型胶原蛋白水凝胶中生长。这证明了 scTS2/16 在胶原蛋白体系中的促生长效应,是严格依赖于 α2β1 整合素与胶原蛋白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有趣的是,这些敲除株在 Matrigel 中依然可以生长(尽管效率略有下降),因为 Matrigel 中还含有层粘连蛋白等其他组分,可以通过 α6β1 等其他整合素受体来介导细胞粘附。这个巧妙的“敲除”实验,如同一位侦探找到了决定性的证据,清晰地描绘出了 scTS2/16 - 整合素 β1 - 整合素 α2 - 胶原蛋白这条关键的信号传递链条。

这一系列的实验,标志着一项重大突破:通过外源添加 scTS2/16 这一单一、明确的分子,研究人员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完全基于 I 型胶原蛋白的、高效的、化学成分限定的类器官培养体系。 类器官终于可以挣脱 Matrigel 这个源自小鼠肿瘤的“牢笼”,在一片更纯净、更安全、更接近临床应用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普适的力量:从结肠到整个消化系统

一项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深度,更在于其广度。scTS2/16 的作用是否仅仅局限于结肠类器官?还是说它是一项具有普适性的平台级技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巡演”。他们将 scTS2/16 应用到了源自人体消化系统各个部分的类器官培养中,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更为特殊的肝脏和胰腺导管类器官。

实验结果令人振奋,scTS2/16 的强大威力在所有这些类器官模型中都得到了体现。与对照组相比,scTS2/16 带来的生长增益倍数各不相同,但都十分显著:胃类器官增长了 5 倍,十二指肠 2.2 倍,肝脏 1.6 倍,空肠 1.5 倍,回肠 1.4 倍,而胰腺导管类器官的增长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8.1 倍。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scTS2/16 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激活整合素 β1 来强化细胞与 ECM 的相互作用,是消化道上皮干细胞所共有的一个基础生物学过程。这使得 scTS2/16 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广谱”类器官生长增强剂。

研究人员还探索了该体系在二维 (2D) 培养模式下的应用。二维单层细胞培养在药物通透性、毒理学筛选和基础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他们将肠道类器官细胞接种在包被了 I 型胶原蛋白的多孔培养皿插件 (transwell inserts) 上。结果显示,scTS2/16 同样能够极大地促进细胞在二维平面上的扩增。在为期四周、经历四次传代后,scTS2/16 组产生的细胞总数比对照组高出约 15 倍。更重要的是,经过长期二维培养的细胞,依然保持了其多向分化的潜能。当研究人员将它们置于特定的分化培养基中时,这些细胞能够成功地分化为成熟的肠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 (Paneth cells) 和肠内分泌细胞 (enteroendocrine cells),并且其分化效率与在 Matrigel 上培养的细胞相比,并无二致。

此外,为了确保这种“人为”的激活不会扭曲细胞的内在特性,研究人员还对在 scTS2/16 存在或缺失条件下生长的类器官进行了全转录组测序 (bulk RNA sequencing)。结果显示,两组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 scTS2/16 只是定量地“增强”了正常的整合素信号,而没有定性地“改变”细胞的身份和命运。这为其应用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层面的证据。

推开临床应用的大门

这项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研究,通过一个巧妙的分子工程学解决方案,精准地解决了类器官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个核心瓶颈,为整个再生医学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构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成分限定”的类器官培养体系。 以临床级别的 I 型胶原蛋白作为基质,以 scTS2/16 和其他生长因子作为培养基添加物,整个培养体系的所有组分都是已知的、可控的。这彻底消除了 Matrigel 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批次差异,使得类器官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成为可能,为药物研发和高通量筛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靠性。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为类器官的临床移植应用扫清了关键障碍。 安全性是任何临床治疗手段的基石。使用源自动物肿瘤的 Matrigel 来培养用于人体的细胞或组织,是监管机构和临床医生无法接受的。而基于临床级胶原蛋白和 scTS2/16 的新体系,其所有组分均有潜力达到临床应用级别,这使得将实验室培养的类器官移植回人体,用于修复受损组织(如治疗炎症性肠病或短肠综合征)的设想,变得触手可及。事实上,日本已经开展了利用自体结肠类器官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早期临床试验。scTS2/16 技术的出现,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此类临床研究的进展和成功率。

最后,这项研究本身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研范式。 它始于一个基础的生物学问题(整合素在类器官中的作用),通过巧妙的“抑制”和“激活”实验,清晰地阐明了其核心机制,然后利用前沿的蛋白质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工具,并最终将其应用于解决一个重大的技术难题。整个研究逻辑清晰,证据链完整,充满了科学的思辨之美。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从一项实验室的突破到成熟的临床应用,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scTS2/16 的长期安全性、最佳给药浓度和方案,以及其在更多种类、特别是来源于非消化道系统类器官中的应用效果,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但无论如何,这把名为 scTS2/16 的“万能钥匙”,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门后,是一个类器官技术不再受限于模糊不清的“黑匣子”培养基,而是能够在一个纯净、可控、安全的环境中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距离利用“离体培育的器官”来治愈疾病、修复创伤的梦想,又近了坚实而关键的一大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